4月11日下午,学院"逐日营"系列学术活动在正阳3号楼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盛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院研究员赵汀阳教授以《人工智能的知识论》为题,与在场师生展开了一场关于AI认知与人类智慧的深度对话。
赵教授以"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是古代人的幻想"开场,从先验论到经验论的演进,揭示了人工智能认知的独特哲学基础。他将人工智能的进步生动的比作"游戏角色装备的升级",生动诠释了AI感知能力的可塑性远超人类局限,引发了现场的热情讨论。
讲座高潮在于赵教授提出的哲学观点——"动词理论"。该理论主张以动态的"行动思维"取代传统的"实体思维",强调人工智能应关注"如何行动"而非"是什么"。这一理论突破可能引发AI基础研究的变革。"light is there for color"的结语,更点亮了AI与哲学融合的未来图景。
这场讲座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人工智能哲学基础的理解,更激发了同学们的深入思考:当机器开始拥有自己的"知识观",人类又将如何定义智慧的本质?在技术与人文的十字路口,这样的思想碰撞显得尤为珍贵。
4月11日我有幸参加了以“人工智能的知识论”为主题的讲座。在讲座中,赵老师以哲学思维为引线,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从逻辑,因果等方面,对人工智能进行深入剖析。赵老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将深奥的哲学理念形象地表达出来。通过这次讲座,我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有了新的看法,也对大数据算法环境下文科所面临的考验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楼彦辰 文科试验中文241班
4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当代著名哲学家赵汀阳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以“人工智能的知识论”为主题的讲座。教授以“知识论”为钥,剖析人工智能如何重构人类认知边界。他从三个方面指出,AI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对“知识本质”的哲学叩问:当机器突破经验局限时,人类如何定义“智慧”?讲座中,“知识论与技术理性的碰撞”令人震撼,既见技术赋能的潜力,亦警醒人类需在算法洪流中坚守主体性。这场跨界对话,启发我们重新审视知识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
——曾杨艾 理科试验生物241班
有幸在4月11日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汀阳先生主讲的人工智能知识论讲座。赵老师的讲述深入浅出,以哲学的思维视角对当今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了解读,使我不禁思考,高速发展的AI对于“知识”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AI拟合下的知识,真的还算是知识吗?在人工智能的巨大冲击下,身为学习道路上的求知者,我们所能做的,唯有保持警惕与开发自身的认知。
——钱怡彤 汉语言文学(初阳)23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