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下午14:00,本学期第三期《初阳讲堂》在16幢907教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堂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江南文学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胡晓明老师,他为同学们带来主题为“如何读懂中国书”的精彩讲座。
首先,胡老师对中文系的学生寄予厚望:一是要深入研读古籍,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二是要勤于写作,擅长表达。胡老师从20世纪对中国经典的误读谈起,指出传统的权威观点并非绝对正确,例如,愚公移山不仅体现了征服自然的决心,更是坚持不懈精神的象征;而秦始皇则不应成为年轻人的崇拜对象等。要想正确理解经典,需要具备客观认知、历史温情、文明敬意和文化反思这四个前提条件。
接着,胡老师对《论语》中的部分句子进行深度剖析。他强调,我们不能局限于教材中固有的观点,而应广泛查阅相关书籍,在智慧的海洋中打捞明珠,形成自我的见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仅是珍惜时间之意,更体现君子如水般的恒久品性,“有本不竭,无本则涸”“盈科而后进”强调坚守本心的重要性;“君子成人之美”则体现了先人利他的文化观,并借此延伸到了管鲍之交等先秦侠士的酬恩报答文化。如果我们不能广泛阅读以拓展视野,对文学的理解将永远如管中窥豹般狭隘。
最后,胡老师鼓励初阳学子要追随先贤成己成物的思想,学习古人淡泊名利的态度,勇于尝试生命的修行。在世俗洪流的裹挟之下,我们仍要感受古人渔歌唱晚、风花雪月的诗意生活,在满地的六便士中抬头望见月亮。他还推荐了《老子古经》、《正义》等书籍,以深化同学们对古书的理解。胡老师的讲座,融合文史知识,溯及良渚文化,论及今日时弊,融先哲思想与古典文化为一体,让在场的听众无不为之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