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晚6:30,初阳学院24级历史班课程答疑与学习方法指导讨论会在23-322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班主任兼专业核心课任课教师姚建根老师主持,初阳学院副院长宋清秀,专业核心课任课教师陈彩云、刘昌玉、马力以及初阳学院教务办老师出席本次讨论会。   

       首先,老师们分别就先前收集的“大学听课重点”“培养目标”“平时学习与备考复习”“作业格式”“论文选题”五个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

 

       刘昌玉老师认为,世界古代史的课程本身有一定难度,因此平时学习不能只听课,而是要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上花功夫,其中课后复习尤为重要,要在整个学期的学习中形成对整体时间线的把握。

       陈彩云老师指出,中国史学史的学习重点是老师讲的内容,辅以学生借助课本自学。在平时学习中,上课时提到的诸如《史记》、《资治通鉴》等书籍,最好能自己去翻阅,着重阅读感兴趣的片段,理清基本知识和基本线索。

       马力老师提出,中国古代史上课会补充大量例子和一些研究的观点去充实教材内容,让教材上的晦涩的纲要式内容更生动丰满、易于记忆。学习时需要重视一些变革性的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和制度,围绕这些重点事件做笔记,形成系统的记忆。此外,他指出了目前上课的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引起重视。

       姚建根老师认为,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课程需要阅读很多的史料,繁体字的认读是本课的一大重点。平时学习除了上课认真听讲外,课余时间可以阅读《史记》、《资治通鉴》这些典籍,前两遍把内容读通顺,第三遍则需要分析史料的价值,尝试将史料与中学历史教学相联系。

       宋清秀老师首先要求同学们要以端正的态度对待每一次讲座,从中思考学习。之后,她以《鸿门宴》名字的变化入手,剖析其中文史融合的表现,启示同学们要带着问题去听课,而且要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接着是自由提问环节,同学们就观点材料的辨别、新文化史与历史交叉学科、史料分析能力的提升等问题踊跃提问,老师们对每一个问题都作出认真的解答。许多解答都聚焦于问题意识和日常积累两方面。老师们认为,历史学的各项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阅读积累、讲座拓展和学术训练。同时,学历史一定要带着问题学,这样更有助于学习的深入和研究的开展。

       最后,马力老师和姚建根老师对本次对话教学作出总结。他们希望同学们在大一一定要打好基础,多读正史培养史学素养和读史语感;要勤于思考,积极提问;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觉学习的意识,同时慢慢摸清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老师们的答疑与指导为同学们指明了发展提升的方向,使同学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