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下午14:00,本学期第二期《初阳讲堂》在16幢907教室顺利举行。南京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王骏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主题为“科学探索的方法”的讲座。

       首先,王老师以“Why do research?Can undergraduates do research?”这两个问题引发同学们对学习和研究的思考。大学要面对的问题范围更广,有时候甚至会出现仅凭书本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何用自己的方法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成为关键。由此,王老师指出,大学生应当将学习与研究联系起来,通过研究去学习、去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去解决自己的问题,最终去解决社会上不能解决的问题。

       接着,王老师先解释了科学方法的含义与优点。考虑到此次听讲的同学来自不同的专业,未来也会有不同的发展方向,王老师精心挑选了科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实例来讲解。王老师通过将科学认识世界与宗教认识世界这两种方式进行对比,突出了科学是有法可循的,科学的精神是可感知、可运用的。通过盲人摸象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王老师解释了试探、感知、联想等科学探究方法提醒同学们要注意个体差异与实践。王老师还解释了从事实抓住关系并形成原理,从而理解某一现象的科学探索的过程,指出了因为中间层受技术发展、个人偏好等因素带来的复杂性,使得科学研究反复的从假设到实验观察再到结论的过程。

       随后,王老师将几种科学研究方法与各专业学生的日常学习相结合,带领同学们体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多个专业领域的应用。他提到,亚里士多德虽然得到了不正确的结论,但是他的思考体现出世界可以用有限的内容描述,为后世学说的完善作出了启发。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宇宙进一步的认识体现科学认知的不断演进与简单化,背后是对原理的了解程度不断加深。伴随着刘慈欣《三体》中火鸡农场的片段、开普勒的故事和当下人工智能的作用等有趣易懂的例子,王老师讲解了归纳法的运用方式,指出它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通过真空是否存在的实验可以认识到实践对于判别的重要性;布朗运动等原理的提出展现了假设的优点在于想象和逻辑超前于感知;模型的建立为我们抓住重点、本质提供帮助,为我们带来泛化能力。

       在本次讲座尾声,王老师用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之一John.M.Jumper跨越物理、计算机、生物等学科交叉的研究鼓励初阳的同学们进一步开阔眼界,吸收多学科知识,锻炼自己的多方面能力,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去行动。此次初阳讲堂不仅讲解了科学探索的种种方法,并且为同学们指出了要掌握多学科知识的发展方向,为同学们的大学生涯规划提出了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