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日下午14:00,本学期第七期《初阳讲堂》在16-602顺利举行。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慈波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主题为“文章与学术:从《东莱博议》到东莱之学”的讲座。

本次讲座,慈波老师主要从《东莱博议》的成书问题、论体作法、文章学意义、增注改编以及东莱之学的形成等方面展开。

首先,慈波老师介绍了《东莱博议》的作者吕祖谦。吕祖谦在他短暂的四十四年的人生里开科场文章之先河,在文章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的一生虽短但辉煌灿烂,兼具“七世三相”的家世背景和博学能文两大优势,初试科考便高中博学宏词与进士两科,早年就引起很大的轰动,声名鹊起。后因为母亲和父亲相继过世,在明招山戴孝服丧,期间进行讲学,从众多考生前来“取经”,到群贤毕至、鸿儒满座,吕祖谦的“明招讲学”最终形成一种文化,遁入历史深处。

接着,慈波老师对《东莱博议》的成书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东莱博议》是以《左传》所记载的人物与事件为基础,随事立意、评论得失的论体文章集。关于《东莱博议》的成书时间,历来众说纷纭。流俗传言《东莱博议》是在吕祖谦娶妻后一个月的“蜜月”期间完成的,然而此说无所依据又荒谬不切实际,在《四库提要》《七修类稿》等书中皆有取证质疑。慈波老师指出,《东莱博议》的成书是在乾道四年的冬天,大部分在武川时期写就。而成书后的《东莱博议》大受赞扬和追捧,吕祖谦为此书作序刊版还未满一年时,著名诗人陆游就用此书教育自己的孩子,其盛行可见一斑。

随后,慈波老师通过吕祖谦对《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的阐释来讲论体的写法。他指出,吕祖谦翻案出新,提出庄公有负于叔段,而叔段不负于庄公,与历来经论不同,显然是为了夺人眼目,从而吸引考官注意,获得高分。这一例子显露出论体结构的初步确立:吕祖谦提出破题、接题、入题、讲题、余意、缴结等结构术语,体现出对于论体脉络的清醒认识,是对文章体制规范化的有力促进。同时,他本人的拟作则将结构观念落实到篇章结撰,成为新的科场经典。

最后,慈波老师总结了《东莱博议》的文章学意义以及它的多次增注改编。他提出,《东莱博议》的文章学意义非凡,主要有:主题策略从经解变为巧说、段子文字体制化、代古人语气形成主客相形的功效。《东莱博议》经过多次刻印,有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等。

讲座尾声,慈波老师引用吕祖谦“人能以应科举之心读书,则书不可胜用矣,此无他,以实心观之也”之语加以延伸,指出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其价值和意义,不能仅仅以科场文章的功利性就轻视《东莱博议》的巨大价值。至此,本次讲座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