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日下午14:00,本学期第六期《初阳讲堂》在16幢路演室顺利举行。浙江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博导孙梅好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主题为“基因编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讲座。

  首先,孙老师带同学们回溯了基因编辑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史。在前言部分,孙老师介绍了豌豆遗传性状、单基因性状、多基因性状、生物性状、染色体—基因—蛋白质联系机制以及细菌的蛋白质翻译,并且,教授还就此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为什么细菌体内是边转录边翻译?几位同学相继对此作出了自己的回答,都具有一定的道理和说服力。接着,教授开始分别从20世纪60年代以前、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2010—2020年五个时期来讲述基因编辑的历史。从基因编辑史的先驱,到发现和连接DNA,再到基因编辑为人类带来疫苗和治疗、人类基因组的绘制,以及当前进入的FDA批准疗法的新时代,基因编辑的历史在同学们眼前徐徐展开,同学们对基因编辑的认识也逐步建立起来。

  其次,孙老师介绍了当前最新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基因编辑以及其应用。基因编辑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人体活性维生素D的生物合成、番茄的胆固醇、甾醇生物合成、植物育种技术、微生物发酵与生产效率、酵母染色体融合的策略。

  最后,对于基因编辑的未来,孙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Cas9DNA的识别与切割,同学们受益良多。并且,在讲座的最后,针对有同学提出的“基因编辑与伦理道德”的问题,他指出,对于基因编辑的应用要顺应人类道德,适时适当,拒绝挑战人伦的错误应用。

  纵观本期初阳讲堂,同学们在孙老师的带领下对基因编辑有了由浅入深的认识,也见证了当代生命科学学科前沿技术的发展,为同学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